吕达仁院士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0-01-19

电子邮件:ludr@mail.iap.ac.cn

研究方向:大气遥感、大气辐射传输、中层大气和日地关系

 

个人简介

 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男,19401月生,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1966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1981年至1982年在美国NOAA/ERL进行合作研究,1985年晋升为研究员。先后担任国家高技术(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辐射委员会委员(Member,IRC, 1988年始),国际高层大气气象学会委员会委员(Member, ICMA,1992年始), 国际日地物理学会(SCOSTEP)学术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物理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咨询专家组专家等。目前从事大气与地球环境遥感,大气辐射传输、中层大气与日地物理,生态与气候相互作用的探测与理论模式等方面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1989年,大气微波辐射与遥感原理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1998年,南极科学考察研究),中国科学院等部委的重大成果、自然科学奖等八项。已培养博士生10余名,硕士生10余名。发表学术论文共100余篇,合作专著3本有代表性的论文为:1.雷达和微波辐射计测雨特性比较及其联合应用,1980年大气科学。2.消光-小角散射综合遥感气溶胶谱分布的原理和数值试验-1981年中国科学。3.激光闪烁相关法测雨遥感方程,1984年科学通报。4.VHF Doppler Radar Observations of Buoyancy Waves Associated with Thunderstorms, 1984 J.Atm.Sci.5.Remote Sensing of Cloud Optical AVHRR and Ground-based Observation, 1993,Adv Space Res.6.Ground-based Remote Sensing of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Pinatobus Volcanic Cloud, 1994, Acta Meteorological Sinica.7.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IMGRASS)综合研究,地学前缘,2002928."大气微波辐射及其遥感原理"专著(合作),1982科学出版社。9."中国晴空和云雨大气的微波辐射和传播特征"专著(合作),1982年国防工业出版社。

 

社会任职

1.      1988-2000, 2009-2012,国际辐射委员会成员

2.      1992-2000,国际中层大气委员会成员

3.      1995-2003 日地物理科学委员会代表

4.      1987年至今,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空间物理委员会委员

5.      1986-2005年,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物理委员会副主席

6.      2007年至今国际气象与大气科学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

7.      2008-至今,《大气科学进展》主编

8.      2011-至今, IAMAS执行局成员

 

代表论著

发表学术论文共100余篇,合作专著3本,代表性的论文为:

1.雷达和微波辐射计测雨特性比较及其联合应用,1980年大气科学

2.消光-小角散射综合遥感气溶胶谱分布的原理和数值试验-1981年中国科学。

3.激光闪烁相关法测雨遥感方程,1984年科学通报。

4.VHF Doppler Radar Observations of Buoyancy Waves Associated with Thunderstorms, 1984 J.Atm.Sci.

5.Remote Sensing of Cloud Optical AVHRR and Ground-based Observation, 1993, Adv Space Res.

6.Ground-based Remote Sensing of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Pinatobus Volcanic Cloud, 1994, Acta Meteorological Sinica.

7.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IMGRASS)综合研究,地学前缘,20029(2)

8."大气微波辐射及其遥感原理"专著(合作),1982科学出版社

9."中国晴空和云雨大气的微波辐射和传播特征"专著(合作), 1982年国防工业出版社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在过去的50年里,参与了大气科学、太阳地球物理、地球观测和全球变化研究等各个领域的基础和高科技研究。在过去的25年里,参与中层大气研究,作为首席科学家开发了中国大陆首个VHF/ST雷达,研究重力波、臭氧损耗、火山爆发、平流层-对流层耦合等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末,参与了日本地球观测卫星ADEOS上的微波传感器的改进研发,他是2002年发射的中国飞船SZ-3上地球环境监测单元的首席科学家,还积极参与地球观测高技术研发项目,以及地面大气遥感系统的研发。2011-201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专项首席科学家 2012-2017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多波段多大气成分主被动综合探测系统APSOS)首席科学家。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