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和发展计划(973)项目“雷电重大灾害天气系统的动力-微物理-电过程和成灾机理”中期总结会议在北京召开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5-08-30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和发展计划(973)项目“雷电重大灾害天气系统的动力-微物理-电过程和成灾机理”中期总结会议于2015年7月20-21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旨在检查项目启动一年半以来的实施情况,凝练研究成果,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研讨下一步工作重点,为8月份科技部组织的973项目中期评估做准备。出席会议的专家有项目跟踪专家卞林根研究员和王明星研究员,项目指导专家和特邀专家周秀骥院士、吕达仁院士、王会军院士、毛节泰教授、张人禾研究员、郭昌明研究员、王迎春研究员、马耀明研究员、刘锦丽研究员等。出席会议的管理专家有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张鸿翔处长,北京市气象局观测与预报处季崇萍处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科技处张璐处长,国家科技部基础司刘佳博士也参加了项目总结会议。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寒区与旱区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兰州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单位的项目主要研究人员以及部分研究生约60人参加了中期总结会议。
 
  项目首席科学家郄秀书研究员主持了会议,六个课题负责人郄秀书研究员、张大林教授、银燕教授、余晔研究员、陆高鹏研究员、张义军研究员分别就各课题的完成情况进行了详细汇报。课题评估专家组全面聆听了各课题负责人的总结汇报,并从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研究水平及创新性、人才培养、数据共享等方面对各课题进行了评价,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专家们指出:雷暴973项目实施一年多来,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观测资料,特别是2015年6月10日以来在北京开展的针对雷电灾害天气系统的多站、多探测手段结合的加强期协同观测,获得了雷电定位、2部X-波段多普勒双偏振雷达同步观测资料,获得了一些新的观测事实;目前在北京地区已经开始实时定位的16站闪电探测网络是国内最先进的定位系统,具有相当好的实际应用前景。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目涉及的领域既是目前国内雷电灾害防护领域具有重大实际应用需求的研究方向,也是国际研究的热点科学问题,在项目首席科学家的带领下,经过项目成员的共同努力,各课题已经圆满完成了阶段性的预定任务,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专家们对该项目在今后三年的研究前景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最后,专家们还给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一是尽快对2015年正在进行的加强期观测资料进行分析,争取早出创新性成果,用于华北地区的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警和预报;二是有关雷电致灾机理的研究应该更注重于为防雷措施的改进提供可行的建议。
 
  与会的管理专家们在听取了各课题组长的汇报以及评估专家们的意见后表示,本项目集中了该领域国内一流的科研力量,取得了大量的观测资料和优秀的科研成果,项目进展完全符合计划书的要求,希望后三年能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