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流层973项目课题结题验收会在京召开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4-10-22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平流层大气基本过程及其在东亚气候与天气变化中的作用 ” (项目编号:2010CB428600)课题结题验收会于2014年10月13日在北京召开。课题验收专家组由项目专家组成员、项目跟踪专家、同行专家以及项目依托部门管理专家等14人组成。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气象科学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兰州大学、云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单位的课题骨干以及研究生等60多人参加本次会议。会议由项目首席科学家吕达仁院士主持。
吕院士首先简要介绍了项目完成总体情况和评估具体要求,指出项目自2010年立项以来,严格执行科技部973计划管理办法,完成了预期目标,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随后,六个课题负责人分别就各自课题的完成情况做了详细汇报。
课题组负责人吕达仁院士、卞建春研究员、陈文研究员、田文寿教授、刘煜研究员和胡永云教授分别就六个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成果、研究水平及创新性、学术交流及人才培养、经费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
第一课题“平流层过程和结构探测”获得了重要观测数据集,采用国内外最先进的探空和地基遥感探测技术,进行连续和加强期相结合的观测实验,获得典型地区和典型天气过程时平流层结构与过程的第一手观测资料;对东亚地区卫星平流层遥感数据进行系统的验证分析,将地面观测与卫星数据融合形成一个有特色比较完整的数据集,为项目其他课题的诊断分析和模式研究提供资料基础;通过观测资料的分析,增加对东亚地区平流层过程与结构的科学认识。
第二课题“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大气过程及其对大气成分分布的影响 ”完成了平流层-对流层之间交换过程分析,利用探空资料开展研究,聚焦于亚洲夏季风、东北低涡等典型天气系统的交换过程,揭示东亚地区在全球大气成分收支中的作用。系统开展了夏季亚洲季风区(ASM)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的研究:特别是揭示ASM反气旋内部大气结构特征、上对流层区域过饱和水汽现象、对流层顶气溶胶层,揭示了南亚高压双模态和深对流活动对ASM-UTLS大气成分分布的影响、夏季青藏高原上空臭氧低谷的形成原因,以及ASM反气旋内部空气团的边界层来源;通过数值模拟,揭示了夏季亚洲季风区强对流活动对大气成分的输送特征。
第三课题“平流层-对流层动力耦合过程与机制”给出了平流层重力波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理,台风诱发的平流层重力波。给出平流层大气异常对对流层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及其动力机机理,并通过个例给出平流层动力异常过程动力下传对地面影响。该课题还在太阳活动对东亚冬季气候异常与ENSO关系的影响及过程,平流层季节转换呈年际/年代际变化,中层大气环流模式WACCM等方面展开研究。
第四课题“化学-气候耦合以及东亚区域大气过程和人类活动的作用”开展了平流层气候变化特征,影响平流层大气成分变化的动力过程,化学-气候模式和区域大气化学传输模式在东亚地区特别是青藏高原地区模拟物质输送对化学-气候耦合的影响;揭示化学-气候耦合影响东亚气候以及平流层重要过程的时空特征
第五课题“臭氧层恢复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利用卫星资料分析平流层气溶胶的变化特征;模拟研究未来消耗臭氧物不同变化情景下臭氧层的变化;分析臭氧层变化对平流层和对流层的影响。
第六课题“平流层异常过程与东亚区域天气气候的关系”对冬季平流层异常NAM对对流层天气系统的影响作了全面和系统的分析,并与国家气候中心模式、预测、监测业务等相关团队一起,利用平流层NAM异常信号,对冬季的气候变率做了尝试性的预测;结合ENSO和北极海冰秋季异常信号,进一步分析了平流层NAM如何与ENSO和北极海冰秋季异常信号共同影响我国北方冬季气候;对平流层极涡异常与我国冬季降温过程的等熵位涡分析、对流层阻塞高压活动、我国冬季冷空气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验收专家组全面聆听了课题负责人的总结汇报,专家组成员充分肯定了项目取得的多项原创性成果,并从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研究水平及创新性、实施效果、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数据共享、经费使用等方面对各课题进行了评价。五年来,六个课题组之间互相协作,圆满完成了预定任务,实现了预定的研究目标。课题管理规范,经费使用合理,专家组一致同意六个课题全部通过结题验收。由于国内平流层发展正处在初级阶段,需要长期稳定的人员及经费支持,专家组建议相关部门能够继续支持该项研究。
附件下载: